6月7日上午,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在全国地震科技创新大会上作题为《坚持创新发展 广泛凝聚力量 努力开创我国地震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报告。
郑国光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技创新和防灾减灾救灾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为做好新时期地震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他强调,一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思想,准确理解和把握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意义,准确理解和把握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准确理解和把握新时期科技创新的战略出发点。二是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充分认识防灾减灾救灾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的重大原则,认真落实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重大任务。三是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统领地震科技创新工作,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引领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把科技创新作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和核心支撑,把科技创新摆在防震减灾事业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定信心,下定决心,广泛凝聚部门、行业和社会,大力实施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努力实现地震科技创新重大突破,显著增强我国地震科技整体实力,不断提升地震工作服务和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建设世界地震科技强国。
郑国光回顾总结了我国地震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成就和经验。他指出,实践证明,防震减灾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科技的贡献,我国防震减灾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地震科技的发展史。我国地震科技始终坚持不忘初心、服务人民,始终坚持提升能力、支撑发展,始终坚持瞄准前沿、引领进步,始终坚持开放合作、走向世界,始终坚持人才为先、凝聚力量。
郑国光从创新能力、支撑发展、国际对比、体制机制等方面认真分析了当前地震科技创新工作存在的差距,并提出了我国地震科技发展的目标:力争到2020年建成开放合作、充满活力的国家地震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具有我国地域特色的若干地震科技优势领域,并取得一批突破性研究成果;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丰富地震科技产品;打造一支结构合理、能攻坚克难、具有一流水平的地震科技人才队伍,使我国地震科技总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同期水平。争取到2030年,我国步入世界地震科技强国之列。
为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必须广泛凝聚力量,努力构建国家地震科技创新体系。郑国光强调,一要强化地震科技创新,大力实施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把创新工程作为未来十年国家地震科技重点行动计划,聚焦有限目标,动员优势力量,实施科技攻关,致力协同创新,力争取得一批突破性的创新成果,显著提升国家抗御地震风险能力,实施“透明地壳”、“解剖地震”、“韧性城乡”和“智慧服务”四项科学计划,在认识地球、减轻灾害、与地球和谐相处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争取到2025年,完成中国大陆重点地区地下结构、构造和地球物理场变化的观测和探察,使我们对地壳的认识更加清晰透明,深部探测技术世界“领跑”;开展典型地震的解剖研究,使我们对地震孕育发生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入;在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工程韧性抗震和社会韧性支持等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率先建成10个示范型韧性城镇;努力实现地震信息化、现代化,为政府、社会和公众提供全方位的智慧化地震科技服务。
二要深化地震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轮子相互协调、持续发力,向改革要发展,以改革促创新,深化地震科研所改革、发挥不同创新主体的优势、搭建共享共用的地震科技创新平台、全面落实国家科技创新和改革政策、切实转变地震科技创新管理方式、深入推进地震科技国际交流合作,着力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不断激发地震科技创新的活力,努力构建多元参与、开放共享的地震科技创新布局。
三要加快推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的政府、企业和公众等不同受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和特点,抓住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认真落实促进成果转化政策措施,加快防震减灾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提供优质高效的地震科技服务供给。
四要弘扬创新精神,打造一支结构合理、能攻坚克难、具有一流水平的地震科技人才队伍,着力改善人才队伍结构,切实转变人才观念,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才创新环境,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在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中的巨大作用。
郑国光强调,要把地震科学普及放在与地震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认真做好地震科学普及工作。组织公众广泛开展应急演练;加大投入,创新科普传播方式,努力产出一批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防震减灾科普作品,提高地震科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推进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家庭、进机关;认真筹备首次全国地震科普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