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粉实验室

       自1976年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建立之初,孢粉实验室即由严富华同志和叶永英同志牵头组建。1980年和1981年刘粤霞同志和麦学舜同志先后来到地震局地质所孢粉实验室工作。2008年和2009年蒋汉朝同志和徐红艳同志先后进所,从事孢粉分析与研究工作。

孢粉分析工作原理

       孢粉(sporopollen)是孢子(spore)和花粉(pollen)的简称,孢子植物的孢子和种子植物的花粉都是生殖细胞。孢粉的壁可分为两层:内壁由纤维素组成,极易被破坏;外壁中含孢粉素,耐酸碱和腐蚀,可以在地层中长期保存下来成为微体化石。孢粉产量大,体积小(多在10-100 μm),质量轻(10-9g),比重低(化石孢粉在1.3-1.7),保存广泛,故孢粉分析是恢复古植被和古环境演化历史的重要手段之一。

       野外采集孢粉样品优先选取粉砂质泥岩、泥岩、粉砂岩等细颗粒沉积,用于古环境重建需要采集详细的序列样品,一般采集50-200克,泥炭类样品几克即能满足孢粉分析的需要。

主要成果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孢粉实验室长期致力于活断层探测项目的孢粉分析工作,而且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孢粉分析处理方法。除了活断层探测项目,本实验室还陆续接受外单位的孢粉处理任务,目的多是初步厘定地层年代,重建沉积期古气候、古地理和古生态条件。相关研究成果在《第四纪研究》、《地质学报》、《地震地质》、《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

      目前,孢粉实验室集中于两方面开展孢粉分析与研究工作。一是运用孢粉分析重建新生代尤其是晚新生代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与古地理,揭示重大环境事件,为判别新构造乃至活动构造发生发展提供基础环境变化依据。如对兰州末次冰期的黄土剖面孢粉分析研究工作在《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上发表、对北京X-5孔更新世以来的孢粉研究发表在《Journal of Quaternary Science》。二是利用孢粉浓缩物进行AMS14C测年。由于孢粉广泛存在于地层中,用于碳十四定年不受碳库效应的影响,有望成为年代学研究中的亮点。利用该手段结合光释光定年,对岷江上游地区堰塞湖沉积开展年代学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发表在《Quaternary International》上。这一块工作还有待于在不同沉积物和不同地区开展更为广泛细致的对比研究工作。

主要设备

       目前,实验室拥有莱卡和奥林巴斯生物显微镜以及奥林巴斯立体显微镜,均带有照相系统,为实验室工作开展提供极大帮助。还配有LXII离心机、超声波、加热板等设备。

联系电话:010-6200 9092、010-6200 9432


Leica DM6000光学显微镜



Olympus BX51光学显微镜


Olympus SZX-16体视显微镜